新闻中心

关注行业发展、服务创造价值

温度循环与热冲击有哪些区别
2025-05-09 17:20:22

在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验证中,温度循环(Temperature Cycling, TC)与热冲击(Thermal Shock, TS)是两项至关重要的环境应力测试。两者均通过温度变化模拟器件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,但其测试机理、应用场景及失效模式存在显著差异。

一、测试原理的差异

1. 温度循环:渐变应力的累积效应

温度循环通过渐进式温度变化(通常1-5℃/min)模拟器件在长期使用中经历的缓慢热胀冷缩过程。其核心目的是评估材料间的热匹配性(如陶瓷封装与金属焊点的膨胀系数差异)及长期疲劳寿命。例如,陶瓷封装外壳在反复温差下可能因材料分层或焊点蠕变导致失效,此类失效需通过数百次循环才能暴露。

2. 热冲击:骤变应力的瞬时破坏

热冲击则以极端温度突变(≥30℃/min)模拟器件在极短时间内经历的剧烈环境切换(如航天器从高温地面环境骤入低温太空)。其通过高低温液体或气体介质快速交替,引发材料内部瞬间应力集中,直接暴露封装结构的脆性断裂或界面分离缺陷。例如,陶瓷外壳在液氮(-196℃)与高温油浴(150℃)的交替中可能因热应力断裂,而此类缺陷在温度循环中难以复现。

二、测试方法的区别

1. 温度循环设备特性

单槽式恒温箱:通过程序控制实现温度渐变,支持湿度叠加(如85%RH)以模拟湿热环境。

关键参数:高温/低温保持时间(通常15-60分钟)、循环次数(50-1000次)、温变速率(1-5℃/min)。

2. 热冲击设备特性

双槽式液浴/气浴系统:高温槽(如150℃硅油)与低温槽(如-65℃液氮)独立设置,样品通过机械臂快速转移(转换时间≤1分钟)。

关键参数:温变速率(≥30℃/min)、极限温度差(如-65℃至150℃)、循环次数(10-100次)。

三、失效模式对比

1. 温度循环的典型失效

材料疲劳:陶瓷与金属界面因反复膨胀收缩产生裂纹(如Al₂O₃封装与铜引线框架)。

焊点蠕变:Sn-Ag-Cu焊料在循环应力下发生晶界滑移,导致电气连接失效。

分层缺陷:环氧树脂与陶瓷基板因CTE不匹配引发封装内部剥离。

2. 热冲击的典型失效

脆性断裂:陶瓷外壳在骤冷骤热下因内部应力集中直接断裂。

界面剥离:金丝键合点或倒装芯片凸点因瞬时热应力脱离基板。

密封失效:气密性封装(如金属-陶瓷密封)在剧烈温差下泄漏率超标。

四、不同场景选用不同方法

1. 温度循环的适用领域

在消费电子领域,智能手机、可穿戴设备等需模拟长期使用中的温度波动。在汽车电子领域,发动机控制单元(ECU)需通过1000次循环验证10年寿命。在工业设备领域,需评估通信基站在-40℃至85℃循环下的材料稳定性。

2. 热冲击的适用领域

在功率模块领域,需测试IGBT模块等在快速启停工况下的抗冲击能力。在高可靠性封装场景,需评估陶瓷外壳在焊接回流工艺中的抗裂性。

总之,温度循环与热冲击虽同属温度应力测试,但其应用逻辑截然不同:温度循环关注长期疲劳累积,适用于寿命预测与材料优化;热冲击聚焦瞬时极限应力,适用于工艺缺陷筛查与极端环境验证。

通过精准选择测试方法,可显著提升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,降低现场失效风险。需结合产品实际工况,制定科学的试验矩阵,为高可靠性设计提供数据支撑。

 

本文章转载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谢谢!